曾孫歸莊,為明末書畫名家,明亡後曾於崑山起兵抗清,事敗隱居,拒不事清,晚年致力整理歸有光全集。 評價 [編輯] 王世貞最初因為文學觀點與歸有光相左而討厭他,後來作了《歸太僕贊》,並佩服他,認為歸有光可與韓愈、歐陽修相提並論 [11]蘇軾的文章 [12]
生平 ·
”(見《列朝詩集小傳·震川先生歸有光》)王世貞在晚年完全改變了對歸有光的看法,在爲歸有光像寫的《歸太僕讚》序中說:“先生於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摺衷於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
」歸有光毫不客氣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王世貞在晚年完全改變了對歸有光的看法,在為歸有光寫的《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于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于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
”(見《列朝詩集小傳·震川先生歸有光》)王世貞在晚年完全改變了對歸有光的看法,在爲歸有光像寫的《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於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於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
人物生平
歸有光毫不客氣地回敬道: 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王世貞在晚年完全改變瞭對歸有光的看法,在為歸有光像寫的《歸太仆贊》序中說: 先生於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於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
2.王世貞主盟文壇,歸有光認同王世真嗎?為甚麼?請具體說明原因。 3.王世真晚年對於歸有光的看法如何? 4.每個人都有其人生課題,歸有光仕途不順、屢遭喪失親人之痛,他的課題格外困難,請問他如何面對?從其生活經歷,你獲得如何的啟發?
18/8/2005 · 明代中葉﹐文壇上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對掃除台閣體的文風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間﹐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時王世貞為文壇宗師﹐聲勢
回答數: 4
﹝歸有光﹞ 字熙甫,號震川,明武宗正德元年(一五零六年)臘月二十四日生於江蘇昆山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八歲時,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
王世貞隨著年紀增長漸漸發現歸有光是有能力繼承韓愈歐陽脩的理念、傳承古文精華的人。這使他十分推崇歸有光,不但折服於他的作品以及主張,且承認自己在文學上的錯誤與不足。(一恭廖珮妤) 歸有光是明代中葉古文大家,反對當時文壇的模擬
﹝歸有光﹞ 字熙甫,號震川,明武宗正德元年(一五零六年)臘月二十四日生於江蘇昆山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八歲時,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太倉州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里人。明代官員、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王世貞隨著年紀增長漸漸發現歸有光是有能力繼承韓愈歐陽脩的理念、傳承古文精華的人。這使他十分推崇歸有光,不但折服於他的作品以及主張,且承認自己在文學上的錯誤與不足。(一恭廖珮妤) 歸有光是明代中葉古文大家,反對當時文壇的模擬
本名:歸有光別 稱:歸震川、歸太仆字 號:字熙甫,又字開甫 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所處時代:明朝民族族群:明人出生地:蘇州府太倉州昆山縣宣化裡出生時間:1507年1月6日去世時間:1571年2月7日主要作品:《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主要成就:明代
明朝文豪王世貞題跋王世貞草書作品王世貞,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隆慶元年訟父冤,得平反,被薦以副使蒞大名,遷浙江右參政、山西按察使,又歷廣西右布政使,入
歸有光,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昆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
王世貞得之後心懷不滿,予以反駁,說自己「妄誠有之,庸則未敢聞命。」可歸有光不依不饒,說「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而足以傳為文壇佳話的是,王世貞晚年寫下《歸太僕贊》,稱歸有光可與韓愈、歐陽修媲美,其中不無自悔自愧之意:
人物生平 科舉不順 歸有光於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蘇州府太倉州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里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他八歲時,年僅二十五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急遽敗落。
· PPT 檔案 · 網頁檢視
項脊軒志 —歸有光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深懷念— 明‧歸有光 白繼敏老師製作 圖片出處:四月天 大 綱 釋 題 作者:歸有光 課文解析 附錄: 明代文學背景 科舉制度 參考資料 釋 題 「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一丈見方的斗室。
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貞晚年時文風亦有轉變,主張“文必秦漢”的他甚至沉迷閱讀蘇軾的文章。 林則徐曾在嘉定歸有光祠題一聯: “儒術豈虛談?水利書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經師偏晚達,專家論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對歸有光在水利方面的貢獻和經學方面
· PDF 檔案
為文章」(《答俞質甫書》)。由於其古文造詣極深,連他的文壇勁敵王世貞 晚年也推崇歸有光之文「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 修」,明人黃宗羲在《明文案序》中更稱讚其古文為「明文第一」。歸有光古
歸有光, 歸有光(1506~1571)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昆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
· DOC 檔案 · 網頁檢視
王世貞是當時後七子的領袖之一,歸有光與其針鋒相對,對王世貞等人的批評非常激烈,當時不被王世貞所認同,但王世貞晚年卻也自覺雕飾過甚,不及歸有光的恬適自然。王世貞在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歸有光)於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於
· PDF 檔案
雖然曾經兩人這樣的針鋒相對,但王世貞在晚年回首過去時,卻十分同意歸有光 當時的主張,甚至可說是敬佩欣賞,說自己「遲暮自悔」的心情,給予歸有光很 高的評價。
這一個字的 篡改,牽涉到王世貞對歸有光的態度,牽涉到王世貞對歸有光的評價與對自己的評論, 所以關係不小。揭發這一個字的篡改,也揭發了錢謙益的用心和為人,這也有關對錢謙 益的評價,所以錢先生作了詳密的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比归有光稍晚。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这时的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
20/9/2009 · 雖然前後七子的擬古主張有細部的不同,王世貞晚年甚至對此感到後悔;但他們對復古、擬古的追求與理論,大體而言是一致的。何景明以為「近詩以盛唐為尚,送人似蒼老而實疏鹵,元人似秀峻而實淺俗」。 王世貞以為「西京之文實;東京之文弱,猶未離實也。
﹝宋濂﹞ (西元一三一零年至一三八一年),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義烏)人,明初文學家。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
第二節:歸有光等唐宋派 嘉靖間,繼承南宋以來推尊韓柳歐曾王蘇古文的既成傳統,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而出現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因為他們更自覺地提倡唐宋古文,所以被稱為“唐宋
出處 《震川先生集》 另題 〈項脊軒記〉 (項脊軒為歸有光早年書齋,為紀念先祖曾居於項脊涇,故名) 體裁 雜記類散文 主旨 記敘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物,抒發物是人非、世事滄桑的感觸。 寫作特色 藉軒
出處 《震川先生集》 另題 〈項脊軒記〉 (項脊軒為歸有光早年書齋,為紀念先祖曾居於項脊涇,故名) 體裁 雜記類散文 主旨 記敘與項脊軒有關的人、事、物,抒發物是人非、世事滄桑的感觸。 寫作特色 藉軒
(今昆山有歸有光墓,為旅遊景點一)文學上,歸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項脊軒,歸有光家的一間小屋。軒,小的房室。
王世贞墨迹跋墨迹跋笔下的明代书风 – 王世貞<墨蹟跋>研究 56 第四章 王世貞< 王世貞<墨蹟跋> 墨蹟跋>筆下的明代書風 筆下的明代書風 王世貞所處的書風傳統描述為元明尚態,141在<墨
· DOC 檔案 · 網頁檢視
由於其古文造詣極深,連他的文壇勁敵王世貞晚年也推崇歸 有光之文「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在當時被稱為「今之歐陽修」,明人黃宗羲在《明文案序》中更稱讚其古文為「明文第一」。歸有光古文對後世頗有影響,清代桐城派就是以他為宗的,方苞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一個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歸有光。他們的基本觀點是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主張“文道合一”的傳統。 編輯本段唐宋派
· DOC 檔案 · 網頁檢視
壯而其學大成,每為文章,一以古人為繩尺。」更是高度肯定歸有光的散文成就。五、歸有光文學之評論 1.與歸有光同時代的王世貞,對其作品褒貶相攙。在歸太僕贊說:「其所得意,沛如也,不自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
七、王世貞交遊考 王世貞與嚴嵩父子、張居正、汪道昆、李時珍、胡應麟、歸有光、項元汴、俞允文等當時的名人都有交往或衝突,其中以王世貞與嚴嵩父子的衝突最為嚴重,嚴嵩父子利用特權殺害王世貞的父親。 1、王世貞與嚴嵩 嚴嵩
· PDF 檔案
益為文博贍,諳悉朝典,詩尤擅其勝。明季王、李號稱復古,文體日下,謙益 起而力振之。」 5 此一評論可說是對錢謙益的詩文成就給予公允地評價。章炳 麟(1868-1936)對於錢謙益在詩中所投射的愛國意識,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6 1
又如王世貞“有真我而後有真詩”的看法,似乎可以從公安派直抒胸臆的“性靈說”中找到它的影子。這些從一個方面顯示出前後七子與晚明文人文學主張上某些內在的聯繫。 第四節 歸有光與唐宋派
昆山归有光研究—明代地方型文人的初步考察.pdf,昆山归有光研究—明代地方型文人的初步考察,史载明代江南昆山,明代文人,明代大文人徐渭,明代文人结社考,明代文人画,明代文人的命运,明代文人园林形成背景,明代文人书房,明代文人茶第一章緒